出行 美食 住宿 购物 娱乐 漫游
您所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 > 专题文化

白云深处存古刹

作者:管理员 来源:官网 发表时间:2018-11-30
0

“一筹二鼓三白云。”这是琅岐人把屹立在江海之滨的长乐筹峰山、福州鼓山和琅岐岛的白云山,视为闽江口三座名山。而白云山观日出则是闽江口第一奇景。


白云山位于琅岐岛东部,屹立东海之滨,海拔275米,是岛上最高的山峰。山上白云瑞蔼,山青水秀,海景宜人。白云深处存古刹。山上白云寺是名闻遐迩的佛教小丛林,创建南宋绍兴年间,原名白云般若庵,又称白云庵,是一座严谨的女众丛要。明万历状元翁正春在“白云庵记”中说:“白云庵乃曹洞十九世祖师聪公建焉。舍自四澳(海屿、金砂、云龙、吴庄四个村庄),群公而明廊阶石。其峰峦插天,由最高至地可数千仞,俯瞰诸澳类造物者,断鳌足而四奠也。嘉靖丙午(1546年),刹制新于僧慈化师。越三纪,壬午年(1582年),静岩上人为众乡迎而居焉,用是募工程材规厥成式,诸像院落焕乎番鲜矣,于幸至此,盍往造乎。”翁正春曾在白云寺后面朱子祠读书,对白云庵情有独钟,山门“白石嶙峋有仙骨,云峰耸拔无俗尘。”乃翁正春亲书。


白云庵经明嘉靖间重修,至万历间,静岩上人再次重修,已颇具规模。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及道光丁未年(1847年),僧贤郎法师住持白云庵,又两次重修,遂改名为白云寺。重修碑现还立在白云寺后面。寺右侧悬岩上还有贤郎法师:“降龙尊者临古刹,伏虎禅师镇名山”,摩崖题刻。寺左上方,有一台清代和尚墓,三合土封顶,墓圹上还压有一顶花岗石僧帽,碑文清晰,是一台大石墓。安葬僧贤郎法师及他的徒子徒孙,至今仍保留完好。寺的右边“弥勒腹”悬崖上也有一台清代尼姑墓,虽野草丛生,但墓的形制,墓碑也保护较好。明清时期,白云寺香火旺盛,香客、游客络绎不绝。


民国时期,兵荒马乱,寺废僧逃。后经四澳信士集资又进行重修。寺中居住八位菜姐(带发修行女居士),守着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吃菜念经,日子倒过得清闲。抗日战争时期,琅岐岛沦陷,1941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可怜寺中七位菜姐妹被日本鬼子强暴而集体悬梁自尽,以身报国。从此白云寺由海屿村居士看守。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琅岐海屿村人,从小在白云山游玩、砍柴。1958年夏天放暑假,登上白云山白云寺时,寺庙大部分还保持较好,三进三落透后,风火山墙,土木结构,古色古香。头进天井两侧原为单披屋,供奉十八罗汉,但已倒塌,罗汉塑像也不见了。二进大雄宝殿基本保持较好,面阔四㮼三开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柱梁硕大,红墙青瓦,庄严肃穆。后进原为倒朝房,作为存经阁,也已经倒塌,仅有残墙断壁。寺的右边单披屋为香积厨,边有一口宋代古井,称龙井。清泉从岩缝涓涓而出,甘洌而沁人心脾,可供数百人饮用。寺的左边为僧众宿舍。山门前面还建有一口放生池。寺庙布局合理,左右对称,错落有序。四周青松䕜竹,参天蔽日,寺庙深存于万绿丛中,环境幽静。可惜,当时寺庙是作为果树场使用,不见和尚、尼姑,有几位果林场农民住在寺里。大雄宝殿内也没有供奉三宝如来金身,只是住有空军某部一个排战士。古刹废祀,令人遗慨。

古寺几经兴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百废俱兴,村民、信士、侨胞又集资380多万元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及斋堂、宿舍、接待室。在寺后山巅上建观日台,寺边建起风庵、菜姐墓,并开拓三条通往白云寺盘山公路,两条登山道,广植林木,绿化环境,古刹重放光彩。1984年,经福州市人民政府登记公布,白云寺列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成为旅游观日好去处。


“白云观日”奇景远近出名,古往今来,明代宰相叶向高、户部尚书黄周星、礼部尚书翁正春、曹学铨、工部侍郎董应举、清代广东四会知县董文驹、辛亥革命老人文人墨客刘通等往返于此,为之吟咏不绝,或留下名篇佳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明户部尚书黄周星从湖南湘潭到琅岐会友,慕名与董叔理一起登白云山观日出,感怀赋诗一首:

蓟北江东好论文,十年鸾鹤叹离群。

忽来沧海看红日,恰有青山号白云。

屋比松寮书数卷,斋如兰舫月三分。

蕉花阅尽兴亡梦,痛饮骚坛定属君。


明工部侍郎董应举与琅岐董氏乃本家族亲,经常到琅岐岛游览,登白云山观日出,留下“上白云般若庵”诗一首:

海上尽处云存寺,般若东头日上天。

说有扶桑知远近,欲从夜半取虞渊。


清乾隆进士,广东四会知县董文驹,好山水之乐,登白云山观日出即景吟作“白云观日”,诗:

白云古寺白云巅,东望微茫水接天。

红日扶桑翻浪出,雷轰赤水火轮悬。


辛亥革命老人,原省政协副主席刘通,晚年思念家乡,登白云山,即兴诗作“登白山遥望青芝”一首:

举头东望水无涯,擬向白云采紫芝。

遥见仙人摇橹去,茫茫沧海欲何之。


明、清、民国时期,“白云观日”奇景吸引众多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如“三山十才子”林鸿、陈亮、高秉,著名诗人王粹夫、徐勃等辈,都为白云山吟咏不绝,或以诗文传世,为琅岐岛深䆳的文化底蕴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琅岐岛以山海田园风光吸引众多游客,香客到白云山观海观日。1984年,由原福州郊区人民政府拨款,在白云寺后面山颠建观日台,台高8米,长10多米,宽5米,用花冈石仿古砌筑而成。台上女墙高0.8米,如古代的城垛,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台正面隶书“观日台”三个镏金大字,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琅岐人)所书。观日台正门有两扇厚重的木质大门,如古城门。台两翼有石阶而上,如曲径回廊,两侧均有护栏,称“梯台”,“梯台”经“副台”到“主台”。凌晨登台观日出,视野广阔,火红的太阳从海上跳出,冉冉升起,把整个海水都染红了,如雷轰赤水,火轮高悬,光彩皎洁如夺人目。随后霞光万丈,万山皆明,闽江口的马祖列岛如犬牙交错,飘浮海面,逶丽绵亘。可谓“东西犬岛波涛处,南北竿塘烟蔼中”。眼下,万吨巨轮进出海门,江面上风帆点点,渔号声声,渔歌互答。双龟把口,五虎守门,山河壮丽,气象万千,闽海风云尽收眼底。此时此景,撩动人们不尽的遐思。


我们相信,随着琅岐规划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和自贸区的建设。白云山、白云寺这个旅游胜地将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杨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