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 美食 住宿 购物 娱乐 漫游
您所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 > 专题文化

陈文肃的尚书之路

作者:管理员 来源:官网 发表时间:2018-11-30
0

地处闽江入海口的琅岐岛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代簪缨不替。宋明时期,这块弹丸之地竟出了两位宰相,两位尚书,即南宋宰相朱倬、林存,北宋兵部尚书王祖道以及明洪武礼部尚书陈文肃。陈文肃乃草民百姓,孝悌力田,被地方官推荐进京取士,从知府到四川提刑按察使,官至礼部尚书,一代忠臣孝子,走完他的人生旅途。


尚书之路


走进凤窝村陈氏宗祠,厅堂上高悬一块“大宗伯”金字牌匾。“大宗伯”即礼部尚书陈文肃。据《闽侯县志》和《凤窝陈氏族谱》记载:陈大肃原名陈大观,又名陈肃,字文叔。闽县嘉登里琅琦王埔(今琅岐镇凤窝村)人,乃凤窝陈氏二世祖。文肃生于元天历戊辰年(1328年)。少年时在本岛书院攻读,慷慨好义,文武双全,胸有大志。因不满元朝统治,无意功名。明洪武初,“公奋不顾身,督千余人为台江保障,身先士旅,台江以定,功业赫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台海。文肃痛恨倭贼,曾率领千余兵勇参加平倭战斗,为保卫海防立下战功。奈因当时朝廷不兴科举,又失去进京求取功名机会,以致在家耕稼牧渔,只好等待时机,报效国家。明洪武辛酉年(1381年)春,时已53岁的陈文肃,经河间县令欧阳枢,字彦中(琅岐东岐人)推荐,以孝悌力田、文武全才赴京取仕。殿试时,明太祖朱元璋见他容貌魁异,丰頣广额,口可容拳,一表人才,极是好感。帝问之安邦治国大计,文肃对答如流。帝叹曰:“有是人才出何晚也”,并问文肃:“卿欲为何官?”文肃答曰:“爵位惟皇上所与,臣下弗敢自专。”帝大喜,阅其名,御笔改文叔为文肃,授淮安知府。


文肃到淮安赴任,时年久旱不雨,盗贼猖狂,百姓苦不堪言。文肃带领地方官和老百姓冒着烈日爬山越岭,寻找水源,兴修水利,抓拿盗贼,为民除害,发展生产,深得民心。淮安大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文肃爱民如子,授命于危难之时,敢于担当,大有政声,在淮安有口皆碑。第二年,儒学生钱受禄陈情皇上,朱元璋问曰:“淮安何官能体朕心?”钱受禄答道:“唯知府陈文肃。”帝大喜,遂召文肃赴京赐玺书褒奖,擢升文肃为四川提刑安察使。文肃离任之日,淮安父老乡亲拥马首依依不舍,彷徨如济川之失舟楫,赤子脱慈母之怀而坠地也。于是留题于谯楼,至今尚存。


“蜀道难,难上青天”。当时四川这个地方山高皇帝远,盗贼如毛,地方官无可奈何,而且苛捐杂税又多,老百姓不得安宁。文肃依法治蜀,敢于得罪权贵,善断案,除贪官,废杂税,为民除害,整肃治安。治蜀两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丰衣足食。文肃在蜀有口皆碑。建树颇多,政绩卓著。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升为南京礼部尚书。离任时,文肃两袖清风,巴山蜀水父老自发在十里长亭相送,依依不舍。旨下,文肃到南京赴任。洪武十七年甲子五月初四日,文肃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南京竹桥官舍,享年57岁。


陈文肃墓


陈文肃墓在琅岐岛凤窝村道观山上,至今历六百多个春秋,仍保留完好,吸引众多游客到此观光揽胜,成为岛上一个旅游好去处。


顺着凤窝村环岛公路往东走200多米,公路旁边有一座六角形碑亭十分醒目,碑亭内立一块高大的花岗石神道碑,碑额阴刻“皇明”两字,碑文曰:“赐进士第礼部尚书文肃陈公神道,”行书直下两行。从碑亭往南的田间小路走百来米往道观山攀登,10分钟就到了尚书墓。


陈文肃墓建在道观山坳,坐南朝北,俗称尚书墓。墓古朴古香,背山面水,正面朝闽江口北港主航道,玉带环腰,风生水起,得山川灵气,乃风水宝地。古墓为土、石、三合土结构,呈“风”字形,面阔约12米,纵深30多米,是一台精典的明代大石墓。墓为二级卷圹,是陈文肃和他的次孙陈志美合葬墓。前圹安葬陈志美,后圹安葬陈文肃。祭台上建有青石质阴宅、太子亭,亭内镶有一块青石,阳刻“嘉议大夫文肃陈公墓”八字,篆书。下方阴刻“永言孝思”四个大字。墓圹前为条石压顶,三合土封顶,墓壁、墓手均为花岗石砌筑。墓埕右侧立一块花岗石墓碑,阴刻:“凤埔陈,明嘉议大夫四川提刑安察使,前南京淮安知府文肃公墓,坐坤向艮,明成化造,万历壬子年(1612年)重修。”共42字,楷书直下三行。整个古墓的规制、碑石形状、建筑特点,基本上还保持明代风格,原汁原味。省、市文物专家在实地考察这台尚书墓时,称:福州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明代大官员墓并不多见,而这台尚书墓年代久远,保留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应好好加以保护。目前,这台明初尚书墓已被马尾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文肃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是一位忠臣。在职期间,曾慷慨捐银重建凤窝南山禅寺,重修渡口码头及乡村道路,造福桑梓。卒后,乡人感其功德,塑其神像供奉在凤窝南山禅寺,至今尚存。游客、香客到此,无不顶礼膜拜。


陈文肃到南京礼部任职时,正是57岁寿诞。传说洪武帝朱元璋见其劳苦功高,命赐给12扇金丝楠木围屏,以示祝寿。每扇围屏高2.75米,宽0.57米,厚0.2米,用铜勾连在一起。围屏正面漆画朱元璋在皇宫大殿召见陈文肃及文武百官形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周围还绘有明代宫廷生活场面,四周花边则画神兽、鸟虫、花卉。围屏背面写有“大宗伯陈老先生荣寿序”,约600多字,楷书。记载陈文肃生平政绩,乃时赐进士出身,翰林编修,钦命江苏提督学政兼管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阮金麟拜撰。这十二扇明代围屏历620多个春秋,至今保护很好,弥足珍贵。为全省罕见的可移动的文物。在“文革”动乱年代,由陈氏族人把它存在山洞里,才躲过一劫,如今重见天日,摆在陈氏宗祠厅堂上,当作传家之宝。


(作者/杨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