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 美食 住宿 购物 娱乐 漫游
您所在的位置: 醉美琅岐 > 文化古迹

文化古迹

作者:管理员 来源:官网 发表时间:2018-09-30
0

琅岐历史可追潮到南北朝,开辟于唐朝,发展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91年10月琅岐乡改为琅岐镇,辖9个管理区,3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996 年1月,琅岐镇由福州市郊区划入福州市马尾区;1999年12月,省政府批准设立琅岐经济区,同意福州市琅岐经济区管委会作为福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规格为正处级。2000年7月19日,福州市琅岐经济区正式挂牌成立,下辖琅岐镇和旅游度假区。琅岐镇现辖5个管理区,2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7万人。


琅岐岛上现有古刹四座(白云寺、天竺寺、天安寺、南山寺),简介如下:


白云寺:坐落于白云山巅峰(今海屿村境内),环境清幽。白云山主峰芙蓉峰,地势峻拔,可俯览“双龟把口”、“五虎守门”等闽江口诸胜。海拔275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初建时称为胜善释迦寺;明代改名白云般若庵、寺内存有清嘉庆及道光年间记事碑。白云庵。其时,庵前有放生池1口,头进为埕,两边回廊塑十八罗汉,中进为大雄宝殿,后进为藏经阁;庵左建奎光阁,为文人读书之所(现已毁,仅留石碑)。山门有对联一副:“白石嶙峋有仙骨;云峰耸拔无俗尘”,系明代状元、礼部尚书翁正春手书。明状元翁正春《白云庵记》曰:“太颠之鸣于唐也,似韩佛印之鸣于宋也”。该寺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清代改为禅寺,名曰白云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僧贤朗法师手书。道光丁未年(1847年)又重建,颇具规模,改庵为寺。寺三面峰峦环抱,白云瑞霭,环境清幽,系旅游观光、避暑纳凉胜地。抗日战争期间,由吉莲姐主持,有比丘尼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被毁,仅存大雄宝殿的残墙断壁。1977年,乡村信众筹集资金建大雄宝殿,并在寺边建“招凤庵”。1980年,释提润任寺住持;1982年,释传法为住持。1984年,建“观日台”、“七尼遇难纪念祠”、“七尼遇难殉节墓”等,为了纪念日本侵略中受辱自杀的吉莲姐等七位尼姑。1986年,释悟记任住持,居士30人。1994年10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登记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1997年,释果祥任住持。近年来不断扩建,面貌日新。白云寺后面现正在建观音阁,从观音阁步行五分钟就到白云寺观日台。



天竺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罗钟山东侧,三面山峦环抱,寺前罗溪潺潺,故有“天竺听泉”之说。寺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经明万历年间和清嘉庆年间以及民国时期条重修后,初具规模,解放初期被废,近几年又修葺一新。天竺寺是多神庙,以佛教为主,道、儒三教长期相处。寺坐西北向东南,由山门、天王殿、韦驮亭、大雄宝殿、观音阁、仙翁殿、伽蓝殿、千手观音殿、法堂等组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大殿为风火山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天竺寺是多神庙,以佛教为主,道、儒三教长期共处,如寺内仙翁殿,实为九仙宫,由福清石竹山分炉而来。九仙宫奉供九位神仙,属道家。

天竺寺以山青水秀,环境清幽,古朴典雅而名闻遐迩,古往今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探幽览胜,为之吟咏不绝。明代闽中“十才子” 之首林鸿、明工部侍郎董应举、明户部主事、员外郎、九门监督董养河等均有诗赞。如:明万历状元,礼部尚书翁正春:“天竺群山之状或环拱,如童子罗拜,或秀侧如玉女之靓装,或飘摆如旋风,或凝重如铁僧之禅定,其效奇献异悉于婵娟中。”再如:明户部主事、员外郎间兵科给事中、九门监督董养河与兵部黄道周为金石交,后黄道周被奸臣魏忠贤陷害,株连董养河,被罢官,养河回故里,常住天竺寺,作有《西曹秋思》诗等。还有明代林鸿,董应举等文人落墨天竺寺,是天竺寺的一大瑰宝。

天竺寺有很多美丽的历史神话故事,例如:古时候,在天竺寺下边有九个洞,水深不可测,九龙洞外叫九龙潭,洞里居住九条龙,那九龙呼风唤雨。每当干旱季节,岛上百姓都到九龙洞求雨,有求必应,琅岐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但是,那九龙喜欢搞恶作剧,每当天竺寺和尚在晒袈裟时,九龙就呼风唤雨,使和尚袈裟晒不干。天竺寺的和尚气急败坏,要惩戒九龙。有一天,和尚杀了九头狗,把狗血腥味,就飞到隔江长乐稠峰山涧去,一去不复返。九龙飞去,连年干旱,老百姓埋怨和尚做坏事,就把天竺寺和尚赶走,请了一批有得道高僧主持庙务,并在九龙洞边盖起龙王庙,盼望九龙回归,造福琅岐岛的人民。



天安寺:福州琅岐天安寺坐落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岛白云山北麓、金沙乡境内,为琅岐四个佛教丛林之一。此处山峦起伏,有降龙伏虎之势,堪称钟灵毓秀之宝地。始建于南宋,原名释迦寺,明代中期废为荒野,仅存遗址。1991年春,本应法师率弟子云游至此,遂发开山创寺之大愿。他废寝忘食,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并按佛教仪轨就近选址开山兴建。1993年,福州西禅寺释本应法师献资50万元,以及信士捐集共120万元筹建天安寺。1997年7月23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由释本应任住持,有比丘1人,居士120人。寺址地处白云山北麓,背山面海,气势恢宏,闽江口江海壮丽风光尽揽眼底,而且周围还有莲花岩,神鹰岩,观音井,七爷帽等古迹胜景,为建寺的绝佳之处。本应法师深喜建寺有如天安地设,遂更名为天安寺,以示更新,护国利民,永得久安。

现今的天安寺占地面积约8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有大雄宝殿、观音阁、钟楼、鼓楼、伽蓝殿、弥勒殿、韦驮亭、藏经阁、观音台等佛教建筑,金碧辉煌,典雅秀美,呈现出南国佛教丛林风光特色。寺中铜铸实心的观音像、香炉、宝鼎形体高大,精美绝伦,为闽江口个寺院少见。殿宇依山而建,巧妙地融莲花岩、神鹰岩、观音井等奇石胜景于一体,交相辉映,意趣天成。如在莲花岩上建大悲楼,观音像立在莲花花座上,使天然奇景化入了佛教意境。又如伽蓝殿护法神像后壁为神鹰岩的神鹰整体造型,微妙微肖,栩栩如生,宽阔的翼展延伸殿外,可通过殿里的左右圆窗窥见,更见气势磅礴,神采飞扬。再如利用山岩凿成龙头、垒成假山,引高山流水形成龙涎喷泉,巧夺天工。寺院还十分注重宗教旅游文化建设,礼请陈奋武、赵玉林、余险峰、蒋平畴、卓斌青等诸多书法名家撰联题字,不少联句意境高远,字妙句佳,如:“山风佛地清凉境,海月天心智慧光”;“天风沐梵宇,法灯传续,岩生紫气;海峤现佛光,龙象骈臻,地涌金沙”;“开寺庄严,慈悲广布,本籍金绳通觉路;山僧清寂,智慧勤修,应教宝筏济迷津”等,使梵刹增色不少。



南山寺:又名南山普陀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凤窝村南山北麓,元初,凤窝里街始祖陈孟栋创,原为小庵;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年)修,名南山普陀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陈文肃扩建,改名南山寺。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由大殿、厢房、放生池等组成,四周围以土墙,占地面积771平方米。大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顶,殿宇低矮、古朴。中间大殿供奉如来佛,左边厢房供奉本寺坛佛祖陈文肃和关羽,右边厢房供奉孔、孟、朱三子。这里可是佛、道、儒三教合一了。陈文肃,琅岐凤窝人,明朝礼部尚书,为官清正,受人尊敬,所以人们把他的神像奉祀其间,香火不断。20世纪80年代再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风火山墙,土木结构,前后二进。左厢房悬挂一口大铁钟,高1.42米,口径0.9米,铸造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右厢房竖立两方石碑,碑文分别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南山寺事宜。大殿联为:“弹指现琳宫尚书寄迹;随风飘梵呗元代遗音。”位于九龙山支脉南山北麓,古刹三面峰峦环抱,面临江,后有九龙诸峰屏障,景色宜人,环境消幽,站在寺前,可观“双龟驾海”、“五虎浮江”、“狮冈秋牧”、“风津早渡”、“南山晚眺”、“西岭春樵”、“草野耕耘”、“急水夜讴”、 “烟台峰火”、“鸟屿晴观”等自然景色,南山寺历史悠久,古雅简朴,玲珑而富神韵,是岛上保留最完整的元代寺庙之一。



除四大古刹,还有古庙宇、古宗祠、古炮台、名人古墓葬10余处。基督教堂2座,基督教活动点3处,摩崖石刻10余处,宋、明古井10余口,古湖一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文物保护点一个,列表如下:


琅岐董氏宗祠:董氏宗祠于1995年4月被公布为福州市郊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区。是琅岐岛规模最大,装饰最富丽堂皇的祠堂之一。

琅岐董氏宗祠为琅岐岛文化丰厚的古宗祠,位于琅岐岛下歧村牛屿山之麓,坐南朝北。祠堂面宽14.5米,纵深43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初叶(约1522),重修于民国辛酉年,修后宗祠融合古今建筑为一体,气派雄伟壮观,建筑技术十分精湛,修后宗祠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其明呈四周围墙,用磨光大理石砌成,典雅大方,明呈前门亭楼由大理石构成,门前雄踞一对2.8米高的石狮,石狮西旁屹立一对用青石制成高九米的双斗旗杆,正面门墙高大朴素大方,中间“董氏宗祠”四字楷书,圆柱刻“帝世眷龙氏,讲都旋马家”,与相毗邻的怀贤楼互为衬托。 

朱红大门内为一进门厅。插屏柱联句为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撰写的“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都。前天井中合汉白玉石象,喻升平盛世,回廊有20副先祖官衔执事板,上五级石阶为二进中厅,厅面宽敞,中间有盘龙石柱,中厅上方藻井,木雕人物,花鸟栩栩如生。 

西边壁上镶嵌用汗白玉雕刻的明代名宦翁正春,黄溢周,陈亮等人的诗词歌赋八幅,令人赏心悦目,中天井两边回廊有钟鼓楼,双檐歇山顶,钟楼下方东正大门出去,是怀贤楼,廊亭内的石柱石桌为消闲憩息之所,壁上镶嵌人物典故,及碑文碑刻,边缘还有一口井,是明嘉靖时伯章公发掘的,后被人命为“董公泉”,饮水思源,表示对先祖的怀念与敬仰。 

过中天井登七级石阶为三进正厅,有二十二根木柱木扇组成,穿斗式抬梁,大厅两边壁撒谎能够镶嵌十副青石影雕,描述董氏自始祖宗本公始历代为官的光辉形象,工艺逼真。 

厅中神翕祭祀董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神翕前上方悬挂崇祯帝特钦赐董养河“帝座伦音”巨匾,过厢房后即后天井上五级石阶即第四进“妥谴堂”奉祀董氏历代元祖宗亲失修遗漏位。

董氏宗祠于2009年进行重修,整个祠堂气势恢宏,雄伟壮观,雕梁画栋,流金溢彩, 建筑技术十分精湛,成为琅岐旅游的一个靓丽景观。


驸马墓:林存,字以道,琅岐龙台村人,宋朝著名理学家真德秀的门生,南宋理宗登第进士,官拜吏部侍郎、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这样的官阶相当高(枢密院事相当现在军委常委,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且林存为官清廉,多有政绩。民间传说,林存曾被宋朝皇帝招为驸马,所以其墓称为“驸马墓”。民间流传“错斩驸马”的故事,表现林存热爱家乡的情怀。闽剧《龙台遗恨》就以传说为情节,风靡闽江口一带。

林存墓造于南宋年间,在琅岐风水宝地九龙山北麓。龙台村环村公路直达驸马墓前,墓前辟有停车场及厕所设施等。驸马墓门亭大书“皇恩浩荡”,墓前的石人(文官武将两个翁仲)、以及石马、石狮、石虎、石羊等花岗岩石雕依次排列落阶两旁。“驸马墓”是文物古迹,是琅岐旅游的一个亮丽景点。

民间传说:林存中了进士之后,因年富力强,德才兼备,被宋朝皇帝招为驸马。有一天晚上,林存与公主戏玩,自吹家乡琅岐岛有“千里花园,万亩鱼池,双龟把口,五虎守门”。自己平时:“玩龙台,睡凤窝,吃金春白米,佐银鱼干汤。”还有:“日出西洋镜,雨落打十番”等美景,“双狮戏珠,九龙卧波,金鸡报晓,白猴镇江”等等自然景观。公主听后不信其言,以为驸马戏弄金枝玉叶。第二天,公主上朝奏父皇,说驸马口出狂言,大吹其家乡琅岐岛如何堂皇富丽,如蓬菜仙岛,比皇宫还胜十陪。皇上听到驸马“玩龙台,睡凤窝”这明明是欺君之罪。什么“千里花园,万亩鱼池”,我皇宫御花园也没有这么大,这不是蔑视皇家。皇帝越想越气,第二天就下旨命太监到琅岐岛调查驸马有否谋反之罪。

那太监也是琅岐人,与驸马素有私怨,有一次,太监借半副銮驾回故乡琅岐岛省亲祭祖,很是威风,并在家乡办几桌酒请父老宗亲,与太监相比,十分寒酸。龙台族人对驸马说:“太监是你奴仆,还带半副銮驾回来,文武百官个个巴结,你身为驸马,冷冷清清回乡,太监也看不起你。”驸马道:“为官要清廉,不要讲排场而劳师动众,太监狐假虎威,我要叫他丢脸。”随即,驸马就写了几字,叫人送到太监家中。太监正在陪乡老族亲饮酒,见是驸马派人送信,信中叫他到龙台找驸马,有急事面谈。太监心中不高兴,但也不能不去。到了龙台村,驸马故意把筷子丢在桌下,太监也只好爬到桌下为驸马拣筷子,非常狼狈。酒残席散,太监愤愤而归,从些两人结下私怨,太监一心想雪被侮辱之恨就是没有机会。这一次,皇上命太监回乡调查驸马历史及在家乡所作所为,他非常高兴,认为雪耻的机会来了。他回到琅岐岛玩了几天就回京,面奏皇上,说驸马林存十条大罪,诬告驸马原是海洋大盗,勾结盗贼积草存粮,招兵买马,想谋反大业,夺取大宋江山,还说驸马玩龙台,睡凤窝是存篡位之心,乃欺君之罪。皇上以为太监与驸马同乡,不会说假话,而且皇帝最怕臣子欺君,谋反大业,就怒气冲冲,下旨叫武士抓拿驸马,推出午门斩首。

公主听说父皇要斩驸马,哭哭啼啼去找母后,皇后与公主上朝,奏请皇帝,要为驸马求情.皇上问公主日:"驸马对你讲的那些话是什么时候讲的."公主答道:"是晚上睡时戏言也."皇上恍然大悟,些乃冤枉.心想,杀了驸马,不是叫自己的爱女一辈子守寡?遂下旨免死,并叫王宰相重新审理.可是,那太监还没等午时三刻,就把驸马杀了,人头落地,无法挽回.

王宰相也是琅岐人,素来对驸马十分了解,见驸马被错杀,愤愤不平,面奏皇帝日:"驸马所言句句是真,不是欺君,更没有谋反之意.龙台,凤窝是琅岐岛的两个村,龙台村是驸马家乡,驸马玩龙台那有什么错?而且驸马经常睡在凤窝村其舅父家中,这也是无可非议的.琅岐岛确实有双龟,五虎,双狮,九龙,金鸡,白猴等岩礁,山峰,因形像而得名,而且琅山油菜花遍地,山花盛开,好似千里花园,闽江口碧波万顷,天然鱼场,更无蔑视皇家富丽堂皇之罪.而且,金春大米即大麦,银鱼干汤即海蜇皮,至于日出,雨落不过系自然景观罢了."

皇上经宰相说明,才知驸马所说的话,不是妄言,十分后悔,遂下旨将太监午门斩首.

驸马即死不能复生,可惜公主也成了寡妇,为了安慰公主,帝赐金头御葬.龙台驸马成为千古遗恨,其故事一直流传到今。



琅岐金牌炮台:金牌炮台,位于琅岐凤窝村金牌山崩,古称金牌塞,与连江县官头镇长门炮台隔水相望,成椅角之势,古时为防守福州,扼控闽海第一门户。

金牌山,原名凤山,因山下江边有块高宽厚达数丈的浅江色岩石,像块牌子屹立江岸,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而得名。又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军船队到此敕封的。 

金牌山一带于明代开始设防,金牌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西元1718年);道光二十九年(西元1849年)林则徐因病辞职归籍,期间曾主持重修金牌炮台;光绪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爆发战争,法国军舰入侵闽江口,因李鸿章严令,沿江炮台未予抗击。马江战后,为法国军舰从背后击毁,守军杨金宝部成功将法军登陆部队驱逐,金牌炮台官兵为保卫祖国,抗击法国侵略者,谱写了曲爱国主义的凯歌;光绪十二年(西元1886年),闽江口沿江各炮台陆续修复;民国后,金牌炮台为海军接收,归闽口要塞领导。1986年,金牌炮台列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牌炮台系由若干炮台组成的炮台群,有山崩的主炮台、山腰炮台、山麓岸炮台。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日军陷福州,沿江炮台以腹背受敌,主动放弃。炮台为日军摧毁。后成废墟,仅存山巅的主炮台,清兵营房的残墙,山上练兵操场,露天坑道等遗址。 主炮台由两个炮位组成,露天,呈凹形,低于地平面,三合土结构,炮位均深1,43米,直径分别为12 4米和7.6米,营房面宽8米,纵深4.2米,残墙高2.75米。



下岐“妈祖宫”:琅岐东境天后宫俗称“妈祖宫”,位于琅岐岛下岐牛屿山南麓,依山临海,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是闽江口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修复最完整、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天后神宫。

宋时,下岐东境为码头,是琅岐岛通商口岸和渔港。岛上渔民和商人信仰天后娘娘,并视之为海上保护神,因此集资在东境兴建天后宫,出海时,都到天后宫焚香祷告,求天后娘娘庇佑海上安全,并在天后宫前开凿水井,作为出海船只补充淡水之用。天后宫、妈祖道从此出名。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国民时期,兵荒马乱,天后宫驻兵营,任风雨侵蚀。解放初期,天后宫又废为学堂,公社化时期,又废为碾米厂,香火遂断。

1995年,岛上群众、海外三胞集资一百四十多万元,动工修建,本着修旧如旧,保护文物的原则,按原来天后宫古建筑风格精心修复,经过两年紧张施工,1997年竣工,使天后宫重放光彩。重修后的东境天后宫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建筑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四周烽火高墙,飞檐翘角,宫顶筑“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惟妙惟肖。宫为三进,宫面墙中间垂直嵌花岗石刻“天后宫”三字,楷书苍劲有力,为始建天后宫时留下的。墙左右镶两头一丈见方青石刻的大象,厚重祥和,隐喻太平盛世、万象更新。宫前一对门狮威严相对,镇守宫门。头进原为古戏台,现作为香客、来宾休憩处。中进天井两旁屹立钟鼓楼,后进为正殿,奉供天后娘娘金身,左右仙女侍立,两边有“千里眼”、“顺风耳”及众位天神侍立。正殿梁上悬挂“德运广济”匾额,乃清乾隆皇帝御赐天后手书。左右梁上悬挂“恩泽四海”,“功布五洲”,乃名人所书。宫内石柱雕龙画凤,浮雕花卉、飞禽、人物栩栩如生,色彩凝重,古朴典雅。正殿屋顶塔井斗拱木刻太极八卦,古色古香。整个宫内结构基本上保持明清古建筑风格,身临其境,令人肃敬。

目前琅岐东境天后宫已成为岛上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的一个新景点和海峡两岸同胞朝拜天后娘娘的圣地,已被列入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



海屿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甲申年(公元1524年),由莆田湄洲妈祖庙分炉而来,后经六次扩建重修,清光绪癸卯年(1902午)重修海屿天后宫残碑尚存,记载重修天后宫有关事宜。1958年,天后官改作礼堂,1999年以来,由海屿村老人协会退休老干部发起集资,海外“三胞”、侨属侨眷及各方信士踊跃捐资,共筹资750万元,重修天后神宫。

重修后的海屿天后宫,保持古神庙规制和明清古建筑风貌。庙为两进,三面风火山墙拱卫,土木结构,抬梁穿斗木构架,头进为古戏台,上有藻井。戏台两边有女看台,中天井两边神龛供奉都总管及太世子,后进中间正殿神宠供奉天后妈祖,左右神龛供奉顺天圣母、齐天大圣。后进正厅左右有火墙弄通向后天井回廊。宫前墙为青石贴面,正门上面青石直刻“天后宫”三个大字乃始建时留下,下有青石横刻“庆安澜”三字。左右边门上面青石镌刻“物阜,民康”。天后神宫面宽15米,纵深32米,建筑面积达480平方米,宫前有半月形埕、明埕和边埕,并建有门亭坊。宫门墙两边拟建八字墙,雄伟壮观,古风神韵,风格独特。



宗祠文化一条街:琅岐817街是琅岐最繁华地带,这里人口稠密,主要聚居朱、董、江、陈四个姓氏的二万多居民。“朱、董、江、陈”的姓氏宗祠赫然沿街排列,形成独具特色的宗祠文化一条街。

琅岐岛的先民大多是七、八百年前从中原一带迁徙而来。原先中原地域多战乱,多水旱灾害,那里的人们为生存计,离乡背井来到琅岐岛。据传是刘氏家族最早迁移琅岐岛,所以俗称“刘岐”,后来更有许许多多姓氏的人家登上琅岐岛,共同开发这个宝岛,所以以后就改名为“琅岐”。“琅者,宝玉也;岐者,水中之高地也”。

水有源,树有根。先民们不忘祖先,为表达对宗祖的缅怀,宏扬祖德,这样,各姓氏的宗祠也就应运而生。宗祠极具古代文化内涵,琅岐“朱、董、江、陈”宗祠,都是文物保护单位,而且集中在817街不到500米范围内,因此,也就成为一个研究非物质文化的系列载体和旅游观光的集中景点。四个宗祠既共同具有宏扬祖德的宗旨,明清建筑的特点,又各有特色,所以极有系列观赏与研究的价值。

“朱氏宗祠”背山临街,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至今已有五百六十多年历史。宗祠面宽11.5米, 纵深43米, 建筑面积473.5平方米。祠为三落透后, 穿斗抬梁木构, 极具明清建筑风格。这个祠堂突出地表现儒家思想,倡导“忠、良、孝、友”,墙面镌刻有“朱子家训”和“朱伯庐治家格言”,大厅取名“敦厚堂”,厅壁镶嵌有朱熹手迹与“忠、义、节、孝”人物形象石雕,楹联撰文也多是赞颂理学宗师的,这些都表现对儒家精神的崇尚。中厅正中高悬“文苑精英”匾,这是表彰朱立容先生事迹的。朱立容先生是1952年台湾高考状元,台湾东吴大学、名传大学教授,是国际著名经济学家。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捐资四百多万元发展家乡教育等公益事业,荣获福建省政府授予的“乐育英才”光荣称号。他撰诗曰“两岸本是同根生,时势弄人各自飞,但愿干戈玉帛化,共创中华万世春。”表现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忱。

“董氏宗祠”与“朱氏宗祠”毗邻,是琅岐岛规模最大,装饰最美的祠堂。宗祠始建明嘉靖初年(约1522),祠面宽14.5米,纵深43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整个祠堂气势恢宏,雄伟壮观,雕梁画栋,流金溢彩, 建筑技术十分精湛。宗祠27幅楹联多为古代官宦名人所撰,如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道周撰写的“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都”引人注目。宗祠正厅悬挂的牌匾,有明崇祯皇帝赐给进士董养河的“帝座纶音”的牌匾,真是文物精品。下岐董家乃贤良后代,人才辈出,簪缨不绝,有一幅祠联“祖孙五经博士,父子两广大夫”,讲的是明代下岐董延钦和他的儿子董养河、孙子董谦吉三代联科的典故。董氏人家古代出士为官的很多,宗祠下厅回廊排列有“衔头牌”,是古代董氏任官的名片,显示董家的荣耀,很有研究古代官职的价值。宗祠旁边有“董公井”,饮水思源,表示对先祖的怀念与敬仰。

“江氏宗祠”位于螯山北麓 也是临街而建,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宗祠始建明万历年间,至今也有四百余年历史。宗祠宽16米,长40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宗祠右边建有妥遗祠。宗祠四周火墙包脊,飞檐走壁,祠前双斗旗杆屹立左右,一对石狮獠牙舞爪。大门前有三级台阶,台阶旁边镶有抱鼓石。宗祠的门墙高大,中间“江氏宗祠”四字烫金楷书饱满工整。两扇边门上各刻“入孝”、“出悌”两字。从门面观之,蔚为大观,符合宗祠建筑规格。最为难得的是祠内十多幅楹联汇总近现代官宦名人如民国海军部长萨镇冰、民国福建省主席杨树庄、民国陆军上将林之夏、民国中央立法委员刘通,以及书法家王元龙、洪亮、锡元、郑复初、沈觐冕、朱棠溪、郑乃光、潘主兰的墨宝,各呈风采,令人驻足观赏。

“陈氏宗祠”也是临街建筑,坐北朝南,祠前两座石砌拱门跨街而建,两边拱门上镌刻“崇仰前贤”和“启裕后昆”,蔚为大观。宗祠祠额题镌“藤山衙前陈氏宗祠”八个楷书,系陈氏族人、著名书法家陈奋武手书。宗祠堂构辉煌,门墙高7.8米,祠宽14米,纵深40米,建筑面积560多平方米。宗祠里除石柱外,全部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浮雕人物,形象逼真,山水花卉,装饰精致,整个宗祠显得古朴典雅。大厅悬挂“诗礼堂”匾额,为陈氏宗祠雅号,意为陈氏乃诗礼传家,是书香门第。这里最大特色是祠内20多对楹联出自全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和19个省市自治区著名书法家之手,真草隶篆,风格各异,成为现代书法家作品大总汇,极大丰富了宗祠的文化内涵。

一条街里排列四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宗祠,真是难得的景观,是研究古代礼制、官职、民俗、人物传记、地方史实和古代建筑等集中地。游览宗祠文化一条街,探幽揽胜,可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目前四个宗祠都是文物保护单位,都成立有管理委员会,专人值班看管,负责防火、防盜和卫生等工作。平时里,宗祠作为老年人活动场所,备有电视音响、书报琴棋与茶水等,如有参观者莅临,均予热烈接待。


(图为衙前陈氏宗祠)


泗达厅:古时居住在琅岐的居民许多都建有深宅大院。但是在琅岐衙前红光村有一座琅岐最大的古民居叫“泗达厅”。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琅岐衙前人,陈元诏,字泗达,所建造,因此人们称之为“泗达厅”。  

“泗达厅”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房子为三落透后、分前厅、中厅、后厅、为五进、八扇七间排、每进都有三个天井,再加上前后两个天井,共有十三个天井,有三十八间房子,呈清初古建筑风格。  

这座古民居虽然经历了三百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以及历史动荡,至今仍保持完好。 相传陈元诏当时是琅岐衙前的首富人家,生有三个儿子,他的后世子孙众多且都十分兴旺。目前还有十几户陈元诏的子孙住在古民居内。


映轩楼:琅岐海屿村沃尾有一座清朝建筑风格的民宅。民宅取名为“映轩楼”,当地人俗称“田螺厝”因楼内廊庑甬道曲折回环,形似田螺形状而得名。“田螺厝”始建于清朝咸丰年元年1847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田螺厝”占地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三面风火山墙拱卫,为三进四扇三间土木结构的楼房。头进门墙内为天井,两边有四间披榭,二进为主体建筑大厅,大厅又分前厅和后厅,大厅两边有六间厢房,左右有火墙弄通入,前厅为单层、后厅为三进环楼,分为三层。 

前厅正上高悬“映轩楼”三字草书。后进也有天井及两边回廊,从后进天井中间登九步台阶进入二层环楼,再登九步台阶上三层环楼,环楼的二、三层各有两扇边门通向后山。大楼内有三十四扇门,共三十间房间。“田螺厝”右边有耳坠房,回廊两边台阶的扶梯以及楼道的扶栏,曲直交错形似螺旋状。相传“田螺厝”是当时海屿村首富翁思煌所建。